无标题文档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分享到:
邵阳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 发布时间: 2023-03-25 10:37
  • 来源: 金融工作办公室
  • 访问量:
  • 字体【      】

为促进全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市金融总量、服务能力、风险防控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步,金融业整体上保持着稳健向好的发展态势。

1.金融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金融业贡献度取得新突破。截止2020年末,金融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6.21亿元,较2015年翻番,年均增长15%,占GDP比重达到4.72%。银行业综合实力跨越式提升。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3701.42亿元,较2015年增长69.5%,其中法人银行机构资产1207.76亿元,较2015年末翻番。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31家,其中法人银行机构18家,基本形成“国有+股份”齐备、“一县两行”全覆盖的银行业组织体系;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分别达到30家、24家,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典当行等地方类金融机构有序发展。

2.金融服务实体能力明显提升

金融机构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效率,金融服务实体能力持续提升。截止2020年末,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达3298.20亿元,较2015年增长60.23%;各项贷款余额达1961.51亿元,较2015年增长120%。2020年保险机构实现原保费收入89.44亿元,较2015年增长75.89%,保险深度达到3.72%,保险密度达到1223.11元/人。2020年证券机构新开户数59060户,证券交易量达3593.83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34.95%和24.87%。

3.普惠金融薄弱环节得到有力加强

不断深化小微、三农金融服务,支小、支农成效凸显。截止2020年末,全市各行政村共有银行机构网点265个,自助银行、ATM机等银行传统设备网点387个,其他电子机具7832个;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覆盖所有行政村;涉农贷款余额955.31亿元,是2015年末的1.83倍,年均增长12.84%;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651.13亿元,是2015年末的2.23倍,年均增长17.39%。金融支持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截止2020年末,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178亿元,同比增长21.7%。保险业服务能力有力加强,全市共设有保险服务站1310个,可提供保险服务的银行网点162个。

4.企业上市实现“破零”目标

开展上市攻坚行动,出台支持企业上市挂牌的政策意见、行动方案,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年,全市共有2家企业成功报辅,其中邵阳液压率先提交上市材料,于2021年10月19日在创业板成功上市。涉农企业股改挂牌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隆回县开展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截止2020年末,全市共有省级上市后备企业25家,有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41家,新三板创新层企业1家。企业直接融资取得积极进展,“十三五”期间新增3私募股权基金,广信科技获国家大基金投资。

5.金融生态环境安全稳定

扎实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牢牢守住了风险底线。围绕“1234”工作目标,做好“防、打、处、稳”工作,推进“一非三贷”专项整治,非法金融活动得到有效遏制,非法集资案件数、涉案金额数、集资参与人数同幅下降,互联网金融风险基本出清。坚持控增量和化存量相结合,采取“六个一批”措施,稳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不良贷款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2015年末的4.03%降至2020年末的1.81%。

(二)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我市经济金融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金融发展注入动力。新发展格局正快速成型,扩大内需成为至关重要的战略基点。居民消费需求逐步释放,为我市经济金融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和产业导向功能,引导金融、科技和产业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为“十四五”期间全市金融业良性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机制保障。三是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为全市装备制造、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注入强劲动能,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市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四是沪昆高铁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新时代推进湘西地区开发等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加速引导生产要素聚集,助推产业转移和项目落地,为我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内部条件一是我市经济发展呈现活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市场主体繁荣发展,2020年末市场主体总量和增量分列全省第四、第三,推动金融需求不断攀升,为我市金融业发展带来契机。二是产业发展不断向好。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五好园区”建设加速推进,七大新兴工业优势产业链不断发展,有效融资需求日益旺盛。三是交通区位不断升级。我市已形成“铁公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贸易物流周转更迅速便捷,与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等城市群连接更密切,有助于全市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和跨区域金融合作,为金融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三)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确保我市金融平稳健康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一是世界经济面临逆全球化、大国博弈及后疫情时代新冠变异病毒蔓延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经济增速趋缓且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二是我国仍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金融领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增加。三是省内城市间要素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各类金融资源加速向长株潭和省域副中心等经济发达城市聚集,我市在要素资源竞争中面临极大压力。

从内部条件看。一是金融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效果仍需加强;县域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信贷投放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占比较低。二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较慢,资本实力不足,抗风险和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不高,上市公司数量与益阳等地市存在一定差距。四是金融风险防控承压。疫情冲击下,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增大,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上升承压;涉众型金融风险形势不容乐观,个别行业风险多发,风险处置压力较大。

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市金融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非常明朗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日渐凸显实体经济对融资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率的需求日益增长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十分明确我市金融业将面临全新的积极的发展局面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进高新”工作方针,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区域金融发展和安全,构建起更具适应性、竞争性和普惠性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实现地方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市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现代化新邵阳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发展目标

全面实施“两体系、一环境”发展战略。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多形式、高精准竞争性与普惠性兼具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规范有序、务实高效的金融管理体系以融资保障、社会信用、金融信息共享、金融债权维护为切入点,打造四位一体、支持有力的金融生态环境。力争到2025年末,全市金融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在湘中湘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湘中湘西南经济金融中心。

——金融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末,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8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200亿元和3000亿元;保费收入突破140亿元,保险密度达到2100元/人,保险深度达到4.43%;新增上市公司6家,湖南股权交易所股改挂牌企业总数突破100家;直接融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形成竞争有序、补位有效、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的金融业组织体系。到2025年末,新引进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5家、市级保险业金融机构3家、证券业金融机构3家;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等泛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地方类金融机构有序发展。

——金融服务实体更为有效。产业发展得到有力支撑,金融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绿色产业等领域效果显著,年均贷款增速超过10%且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5年末,金融对实体经济贷款余额突破1600亿元、增长72%,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150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50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突破1500亿元,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00亿元。

——金融行业生态继续改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及时有效,涉众型金融风险态势向好,非法金融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地方债务风险有效缓释,稳妥化解。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重点机构不良贷款及时有效处置。居民信用意识明显增强,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得到更有力维护,金融业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金融体系强基工程,完善多元金融业态

1.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做优在邵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支持其向上争取更大权限、机构升格延伸服务网络,扩大服务半径将业务向乡村下沉。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服务产业园区和县域特色产业的专营机构支持农信联社在邵新设2家二级行。依托“数字邵阳”建设,推动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本土金融科技公司。出台综合性支持政策,持续“引金入邵”,引进银行、保险、证券、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征信管理、资产管理、金融科技、金融服务外包等行业上下游金融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估机构等专业性服务机构入邵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2.做强法人金融机构

推动本土法人金融机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持续提升竞争力。引导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法人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有效提供差异化、精准化、高质量金融服务。支持法人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等渠道扩充资本金,支持运用政府专项债为本土法人银行补充资本金,农商行系统资本金水平高于全省平均。规范发展“7+4”类地方金融机构,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和监管机制,指导专注主业。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做强,进一步拓宽融资担保业务覆盖面。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将企业盈利用于增加资本金,利用财政资金扩充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实力,逐步建立资本金长效补充机制。

3.规划建设邵阳金融港

金融港定位为服务全市、辐射湘西南的区域金融服务中枢。构建金融产业聚集新高地。引导在邵金融机构入驻,吸引入邵金融机构落户金融港。到2025年末,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等泛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机构在金融港聚集达50家以上。打造金融综合服务新引擎。以金融港为承载平台,充分发挥银行机构主要融资渠道作用,有效运用股权投资“投早、投小”功能,结合金融科技、中介机构提供基础服务,将金融港建设成为集融资路演、项目对接、投资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基地。

(二)实施直接融资提升工程,持续优化融资结构

1.持续推进企业上市

落实企业“金芙蓉”跃升行动计划全面推进资本市场县域工程,以产业园区为重点,以先进制造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为着力点,推动企业改制、挂牌,各县市、区每年实现1家以上企业股改挂牌。组建完善专家顾问服务团队,每年进园区、进企业开展调研和政策解读。优化市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从传统优势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梳理、优选一批“专精特新”、高技术、高成长的企业入库,实施重点扶持。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北交所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优化上市服务政策,在开辟绿色通道、包容审慎监管、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力度。提升企业上市服务精准度,加快构建涵盖管理咨询、技术咨询、财务咨询、法律咨询等领域为一体的一站“保姆式”服务体系。推动园区设立企业上市辅导中心,“一对一”精准对接和服务上市后备企业。

2.大力发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

十四五”期间逐步分批建立资金规模20亿的产业发展基金,探索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与成果转化基金。探索组建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引导母基金,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立足各县市、区实际发展情况,差异化组建专项产业发展子基金,服务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本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与省内外优质基金管理机构合作,引入专注于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私募基金及其管理机构支持国有企业探索开展股权投资,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构建多元债券融资体系

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各类债务融资工具。鼓励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发行增信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积极引进专业债券违约处理机构,完善企业信用资质动态更新机制,防范化解大型企业信用债违约风险。

(三)实施产融结合示范工程,提升服务实体质效

1.精准助力先进制造

邵阳经开区为重心,以沪昆百里工业走廊为轴线,结合“五好园区”建设、制造强市“123”工程,打造全市产融结合金融示范引领区。引导金融资源向制造业倾斜。实施制造业产融合作白名单制度,加强对先进装备制造、显示功能材料、智能家居家电、循环经济七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企业的金融支持,助力打造全产业链的中国(邵阳)特种玻璃谷。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园区发起设立先进制造金融专营机构,加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间的联动合作。支持重点制造企业在产融结合方面先行先试,盘活装备资产、发展装备融资租赁业务。推进先进制造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推动产业链重点核心企业加强与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公司的合作,签发供应链票据。推行产业链主办行制度,实行“一链一策”,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和产业集群融资。推动以供应链票据为底层资产发行标准化票据,支持金融机构提供标准化票据存托、承销、投资等金融服务。鼓励保险业金融机构在供应链融资中稳妥开展各类信用保证保险。通过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扩大应收账款融资规模,加快“政采贷”融资产品创新试点。

2.重点支持科技创新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组织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科技金融“进百园惠万企”行动,引导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精准对接。推动有条件的银行机构在园区设立科技支行,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对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构建“一对一”融资对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政企银保服”多方联动强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金融领域风险分担、融资担保、保证保险等模式。争取财政预算投入,不断扩大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规模,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保险机构推广中小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贷款担保责任保险等保险产品。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融资。依托湖南省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湖南股交所“科技创新专板”,加大对科创企业上市早期培育力度。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创业融资支持,大力推广“创业担保贷”、潇湘财银贷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补偿“宝庆人才金融荟”等创新创业贷款产品;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机构对科技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增值服务,支持银行试点投贷联动。

3.全面服务对外开放

完善外贸金融服务体系。依托我市海关,建立金融信息服务与反馈机制,精准对接,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强化外贸企业金融支持。落实外贸企业出口便利优惠融资白名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授信支持,并为其开通快速审批通道,简化业务审批流程和单证审核要求;加大外汇管理指导力度,推广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保障外贸企业资金安全。助力对外开放重点项目实施。围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邵阳东盟贸易综合示范区,为东盟科技产业园和中非经贸产业园提供金融服务。

(四)实施普惠金融提升工程,补齐金融服务短板

1.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开展财政支持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拓展并深化市政府与省级金融机构合作,抓好合作协议落地生效,推动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扩大信贷规模。依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企业上市辅导中心等平台,搭建常态化投融资对接机制,构建覆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结合“信易贷”平台建设,整合扶持政策、涉企信息、融资需求、金融产品等资源,打造集政策法规咨询库、企业数据信息库和金融产品库“三库一体”的邵阳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信用贷款比重。持续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到2025年末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60%、每年增速不低于上年同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落实无还本续贷等惠企政策,规范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收费行为。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逐步取消反担保,在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逐步将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拓展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引导各银行机构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争“十四五”期间每年全市涉农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余额年末同比增速不低于全省涉农贷款余额平均增速,其中法人银行每年新增存款的70%以上应用于支持当地涉农经营主体和项目。探索开发防止返贫保险,探索开展县级财政信贷风险补偿试点,确保对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总体稳定。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三年建设提升行动,推动助农取款、电子支付接算等农村金融服务点入驻村党群中心。鼓励针对特色农产品创新惠农金融产品,拓宽抵质押品范围,支持金融机构将土地经营权、大型农机具、设施大棚、生猪活体等农产品以及农业保单纳入抵质押品范围,开展利用农产品期货(权)进行风险管理。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倾斜,加大对粮食安全(种业)、“一县一特”产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隆回县创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武冈市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邵阳县绥宁县城步县的支持力度强化对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湘西南园林植物(花卉)科技示范园、邵阳县油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隆回县龙牙百合综合示范产业园等重点园区的金融支持。

3.扩大县域信贷投放

以提高县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针对县域存贷比偏低的问题,立足我市各县市、区经济与金融发展实际,开展存贷比提升行动,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采用下发督办单、开展监督约谈等形式,明确基础金融服务数据统计口径,动态识别、计量、管控存贷比偏低的县域银行机构,阻止县域资金外流。督促涉农金融机构把提高存贷比、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作为中心任务,严格落实涉农、小微企业信贷尽职免责制度、不良贷款容忍度等监管要求,鼓励基层敢贷、愿贷,确保基层能贷、会贷。力争“十四五”期间农发行、各国有商业银行全市分行每年在邵阳县、绥宁县、城步县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高于所在银行全市分行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增速,各银行机构对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武冈市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增速,2025年末县域存贷比超过65%。

4.有效保障民生服务

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综合运用“创业担保贷”等金融产品,支持创业就业。推动金融与民生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养老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等领域资源投入力度,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行业经营特点开发特色金融产品。鼓励银行机构对社区支行进行适老化改造,督促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健全便利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和流程,增强老年群体金融服务便利性。完善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发挥保险民生保障功能。完善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各类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产品体系,大力推行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医疗责任保险、校方责任保险和各类职业责任保险。

(五)实施绿色金融转型工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完善绿色金融组织

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或部门,明确专人负责绿色金融工作。推进金融及专业性中介机构参与绿色金融业务,支持有资质的公司设立绿色专营机构。积极对接国家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探索构建邵阳绿色金融统计监测机制和评价体系。逐步将绿色金融业绩评价纳入金融机构考核,推进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

2.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政策,加大对银行低利率资金支持,提高银行机构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行业企业积极性,进一步扩大绿色信贷投放。紧扣“文化宝庆、生态邵阳”的发展定位,围绕循环经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探索构建包含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产业基金、绿色融资担保等产品在内的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探索投贷联动绿色融资服务模式,创新“股权+绿色信贷”和“绿色信贷+认股权证”等融资方式。

3.加强重点领域绿色金融支持

鼓励各县市、区金融机构主动对接碳排放达峰行动,围绕高质量发展开展绿色金融合作。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将企业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信息纳入邵阳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子库。围绕打造循环经济和中医药等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助力西部生态圈建设、打造湘中湘西南文化体育中心等重点任务,进行绿色金融创新。积极响应省级“绿色城镇建设工程”,加强西部五县金融倾斜力度,加强对崀山景区项目、南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休闲农业重点县和循环经济试点县建设等重点工程的金融支持,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

)实施金融生态涵养工程,守住金融安全底线

1.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监管体系

强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监管。加强对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风险集中度、关联交易、数据真实性等方面监管,在避免监管套利的同时实施差异化监管,适度调整监管容忍度,降低监管成本。推进监管常态化。完善金融风险监测机制。积极协调推进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强化全面性防控、根源性防控、潜藏性防控、行业性防控等多种金融防控理念,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标本兼治处置化解各类风险。全面排查、定期处理、综合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风险,其中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压实地方政府金融风险处置属地责任和银行主体责任,指导高风险机构“一行一策”制定风险化解方案。

2.防范化解涉众型金融风险

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常态化开展“一非三贷”整治金融领域扫黑除恶,积极推动网络借贷风险治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交易场所清理整顿、严惩保险黑中介、反电诈等行动,将治理管控责任“网格化”延伸至街道、社区一线,指导基层工作人员识别涉众型金融犯罪,保障公众财产安全。依法处理涉众型金融犯罪,最大程度维护投资者利益。扎实开展排查整治工作,确保陈案按时销号,强化底线思维,防范风险异化。建立金融守法教育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结合区域金融合作发展进程,做好各项新闻策划工作,支持各综合金融服务站、城区居委会等定期进行安全理财知识宣讲,强化居民金融安全意识,从源头遏制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活动。

3.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

落实金融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制度。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将信用红黑名单与评奖评优资质及金融支持挂钩,鼓励银行机构入驻和使用“信易贷”平台。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开展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稳步推进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企业等经济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在保证信息安全和保障农户隐私的前提下,探索向金融企业开放共享涉农经济主体信用信息。保持高压态势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定期召开逃废债处置联席会议,维护金融机构合法债权。构建金融风险有效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宣传和培训力度,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营造学金融、懂金融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保障措施

(一)构建高效有序金融协调机制

加强全市金融改革发展组织领导,发挥市金融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研究金融经济政策,综合研判金融经济形势,密切对接信息,共同商讨、决策重大事项,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由分管金融的市领导任召集人,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组织协调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市政府金融办具体牵头组织协调。加强工作督导,切实推进规划有效落实。研究制订规划实施方案,逐项分解任务,明确各项责任、时间节点以及工作跟踪、数据统计和材料报送要求,确保成效可统计、可考核,并综合将相关内容纳入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工作考核。“十四五”期间每年年末,各县市、区向金融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做年度工作汇报,领导小组对规划落实情况开展阶段性评估与总结,切实推进规划有序实施。

(二)制定金融发展专项扶持政策

出台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发展股权投资、支持“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效果显著、切实推动我市金融行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机构实施激励;全面对接科研院所、重点产业、金融资本和科技服务等创新创业资源,加强各相关部门工作联动;每年年初出台当年银企对接总体方案,每年至少举行一次银企对接会,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落实跨境金融税收优惠及出口贸易融资利息优惠政策,对支持跨境贸易及投融资力度大、效果显著的金融机构给予激励;完善特色农业专项金融支持政策,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以政府激励为辅,推动我市农业特色金融投融资及保险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明确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处置主体,从严从重打击黑中介、反洗钱、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行为;全力防范化解金融债务风险,严厉打击金融偷税漏税及恶意骗取财政补贴行为。

(三)推动金融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实施金融人才引进工程。根据我市金融业发展需求,推动金融机构面向海内外大力引进各类金融管理和金融技术人才。对接“宝庆人才行动计划”,结合我市金融发展实际,向高端金融人才提供落户、居住、子女教育、专享金融等服务,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助。加强本土金融人才培养,定期举办全市金融人才研修班。全面推进与省内外高校的合作,量身定制人才培养计划,发挥高校和研究院在金融领域的专业智库作用,培养一批专业素养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金融人才。积极与市委组织部对接,每年至少对全市金融办系统的青年干部开展一次专业培训,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金融人才干部队伍。

(四)完善财税资源配置保障措施

提高财税资源配置效率。完善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投资基金配置与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向民营、中小微、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开放型经济、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倾斜,鼓励各类资本投资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形成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推动金融行业创新升级的财税资源配置机制;强化财政保障能力,落实好各项基本金融扶持措施,合理压减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邵阳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